科學的本義是指一個求真的過程,懷疑精神是科學的動力和精髓。人類對自身所處宇宙環境方方面面的宏觀和微觀現象不斷存疑,不斷探索,不斷證實和證偽,因此人類才能夠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和有所前進。
珠海NCA李曉陽博士(Dr. Danny H. Y. Li ) 長期致力于光基礎科學的研究與實驗。2008年,李曉陽在中國《前沿科學》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對光本質及其運動特性重新認識的“光群場論”,并給出了與物理實驗表現相吻合的光運動規律數學證明。光群場理論與經典物理、量子物理以及其它光理論有本質上的不同,光群場理論指出:
1、光的最小表現單位是子光群 微觀環境下,光源物質因化學或物理反應產生微粒態的子光群,子光群在三維空間中形成光群;光群即物理學泛指的光,是光源物質自為中心向空間釋出子光群而形成的三維能量場;子光群由更細小的光微粒(能量)按一定規律組成;光源物質賦予的、子光群之間的原生相互作用力,是子光群脫離光源和彼此之間以一定規則聯系的媒介,也是導致宏觀狀態下自然光總是均勻分布和“光總是走直線”的根本原因;光群場是指以光源物質為中心、光群和光群所達空間而形成的三維區域。
2、“波粒二象”不是光本質 重復實驗表明,光的波粒二象只是光的行為表現而非光本質;而且,光的波粒二象表現并非不確定的概率事件,而是確定和遵循一定規律的。光的粒子態表現是由于構成光群的子光群本身呈粒子態;光的波動性表現則是因子光群具有的原生波動和光群的次生波動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光群(即“光”)始終呈波動態(例如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表現等);當子光群受外界條件影響,例如通過棱鏡、光柵等色散裝置時,子光群的原生波動特性會因被分頻(分光)而表現出來;光群只有在與呈粒子態的某些物質產生相互作用時,才會局部表現出粒子態(例如光電效應、康普敦效應等)。不同光源產生的光群場中,光的粒子性與波動性表現不同。
3、真空中光速是變量 以光源所在宇宙空間的容積作為參考系,隨著光群的運動,子光群分布密度趨向無窮小且極限為零,故光群(即“光”)趨向“最終消失”,即:光群會因“子光群蛻變”而消失。由于光速只是人們描述子光群運動狀態的一個物理量,不能脫離子光群而獨立存在,因此,相對于宇宙空間的容積,真空中的光速也是以一定規律遞減的變量,趨向無窮小且極限為零。在光群運動的過程中,“子光群蛻變”的宏觀表現是光速變慢,其微觀本質則是子光群坍縮、光微粒離析和(能量)轉化。
4、物理實驗測定的光運動規律與數學證明相吻合,表述為:
式中: 為光源點表面的子光群分布密度,即光源物質子光群的初始分布密度;S為三維空間中某區域到光源點的距離;
為該區域單位面積或單位容積中的子光群分布密度。當S為零時,子光群不存在;當S趨向無窮大時,光群場中的子光群數量趨向于零,即光群趨向“最終消失”;子光群運動的過程即子光群蛻變的過程,子光群最初承載的、光源物質發生光反應所形成的能量,與光群運動過程中子光群分布密度發生遞減變化(光速遞減)和子光群蛻變所需的能量相平衡。
子光群分布密度是體現光群狀態的重要指標,也是解釋自然界各種光現象的基本依據。光源點表面的子光群初始分布密度,由光源物質的物理或化學等性質、光反應條件、單位時間中光源點單位面積或單位容積內所產生的子光群數量所決定。不同物質產生的光源,其光源點表面的子光群分布密度不同;相同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所產生的光,其光源點表面的子光群分布密度也不同。
為“光源常數”。光源常數是表明光源物質發光特性和光群運動規律的重要參數,取決于光源物質的固有成份、反應環境以及參與反應的相關條件、所產生的光微粒種類與子光群中各種光微粒的組合狀態等等。自然界中,所有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種反應能夠產生光(例如化學光或物理光)的物質,在某種反應條件下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可通過實驗測定的光源常數
。
光源常數的測量與計算方法示例: 某光源的子光群初始分布密度為
,在離光源為S的一段距離內,隨機或定距抽取n個子光群分布密度樣本
; 變換
為
, 有
; 用子光群分布密度儀測定各樣本的
,得出
,計算對應的光源常數樣本的
值;通過數理統計分析計算,可得出該光源在所處環境中的光源常數。
李曉陽認為,在受認識與條件所限、因“測不準”而對微觀世界用數理邏輯方法推測出種種“不確定性”的現階段,盡管“科學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少數的假設,用合理的邏輯來解釋最廣泛的實驗結果”已成為科學領域的主流共識,我們仍然不能因某些理論學說對微觀世界的描述得到學界廣泛認同,而放棄對事物真相的繼續探索。因為,過分偏向唯心主義的主觀意識,可能會使我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模糊化,其結果將是導致我們因無法了解真實的物質世界而走入歧途。
長期以來所沿用的“光速不變”理論只是一種假設,是在很小范圍內的歸納,不能證實但可證偽。過去人類的確采用過一些簡單方法在地球表面測量光速,但測量范圍因與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相比非常渺小,因此,這樣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不具有普遍性。人類沒有測量過太陽表面的光速,也沒有測量過銀河系邊緣以及更遙遠深空中的光速 …… 顯而易見,在人類對宇宙深空光速狀況所知甚少的現階段,把“光速不變”作為普適定律顯然是不嚴謹的。
僅僅用數理邏輯關系來推定微觀世界物質的真實狀況是不足夠的,這也是目前人類對光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認識難有根本性突破的原因。如果我們要繼續探索物質的微觀世界,就必須尋求新的方法來接近和揭示事物真相,而不能始終徘徊在前人的自由想象之中和數理邏輯推理的局限上。所幸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國許多研究光科學的科技人員也陸續發現了真空中光速變慢的現象(對“光速不變”的證偽)和前人尚未了解的、光的其它特性,這是21世紀光科學變革與發展的曙光。
基于 原理的技術創新及其工業應用示例
光群場效應在工業應用上有重要意義,例如制造能顯著提高光伏發電效益(太陽能或其它光能)的新產品, 各種自然光、照明光回收再利用的新產品,以及光能量遠程無線傳輸裝置、Li-Fi無限流量通信增效產品、新概念反隱身光學雷達探測設備等等。此外,光群場效應原理在計算天體物理現象、物質在三維空間中迅速膨脹的規律計算以及對其它物體的影響、室內外照明光布置設計等方面,也都有著重要和深遠的意義。